马云、刘强东和基层员工各执一词,“996工作制”争议背后,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要变了
转载自:【https://wenhui.whb.cn/third/baidu/201904/13/255890.html】
996——这个看起来像90后暗号的专有名词,正被更多人认知:每天早上9点上班,晚上9点下班,每周工作6天,“996工作制”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的“标配”。
继马云4月11日在公司内部讲话中评论了996之后,刘强东隔日也在朋友圈亲自发文回应对996工作制的看法,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,大佬与员工各执一词,也把中国职场的加班文化第一次摆上台面公开探讨。
这种探讨在中国经济拼搏向前的今天,在人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今天,有着积极的意义。有专家认为,我们应该理性看待“996工作制”,它的背后,葆有奋斗精神、敬畏法律底线、尊重劳动权益,一样都不能少。
葆有奋斗精神依然是正确价值观
对于“996工作制”,互联网大佬们更倾向于支持的态度。态度源于创业多年来的心路历程,他们都说了真心话。
无论是马云还是刘强东,言谈中都回忆起当年拼搏奋斗、无畏无惧的创业情景。马云用12×12来形容他常年来的工作状态,“不要说996,到今天为止,我肯定是12×12以上。我没有后悔12×12,我从没有改变过自己这一点。”马云称,只有付出巨大的代价,有一天才有可能有回报。
刘强东写了一个《地板闹钟的故事》,称自己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,作为京东的一号客服,为保证24小时服务,会把闹钟设定为2小时后响铃,四年间从没有连续睡眠两个小时以上。他用“8116+8”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——指周一到周六6天,从早8点工作到晚11点,再加上周日工作8个小时。
马云和刘强东,代表的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。他们在创业道路上九死一生,成功源自比996更加“自我压榨”的拼搏精神,这种成功也强化了他们“为理想努力拼搏”的人生观。客观来看,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价值。中国互联网行业从籍籍无名、落后闭塞,到如今电商贸易通达四海、中国互联网行业能在短时间内与美国互联网同台竞技,是这些人用拼了命的“快”和对自己的“狠”为中国互联网闯出了一条新路。
十九大报告指出,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但无论是哪个阶段,企业家和每一个员工葆有奋斗精神,这依然是当今社会不变的价值观。
敬畏法律底线,尊重劳动权益
有意思的是,大佬们对于996的评论,并没有得到一呼百应。更多的基层员工有自己的想法,个人生活、身心健康、加班回报是员工们“吐糟”最集中的三点。有网友就犀利指出,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,我们不是沙丁鱼,不能无限地消耗自己去换所谓的物质上的美好生活。”也有网友认为,这违背了《劳动法》,员工有权利为自己发声。
这种“996工作制”究竟是否普遍?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,目前至少有84家公司推行“996工作制”,其中科技互联网行业成为重要推行者,包括阿里巴巴、百度、腾讯、华为、小米、拼多多、饿了么等巨头,其中不乏上海的企业。
在律师看来,“996工作制”有客观合理性,但毕竟踩到了法律底线。上海市百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冰认为,“996工作制”严重违反了我国劳动法关于工时制度的规定。劳动法规定的工时制度,“每天工作8小时”“周平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”“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”,这些限制工时的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,属于强制性法律规定,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不得随意约定延长。
敬畏法律底线、尊重劳动权益,企业员工的合理诉求需要得到重视。有律师认为,只有合法清晰的加班,才能使得那些不合法、模糊的加班更明显地呈现出来,以更好地进行规范。
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企业提出更高要求
一边是创业者们崇尚的“速度与激情”,一边是员工对于劳动权益的合理维护。“996工作制”的探讨在当下应有其更深远的思考:当上海、广州、杭州、深圳等一二线城市的人均GDP纷纷踏上2万美元的新起点,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,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?
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伟律师认为,996的背后是互联网发展初期人口红利下降后,互联网公司更加强调单个人力资本产出价值的结果导向,这种加班文化已经在动摇,并非长远发展之计,企业家应该借由这次“危机”,寻求更加合理的出路。
事实上,中国的高质量发展,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高质量发展,意味着管理者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,用更加文明、更加合理的工作安排,来实现企业的增值。未来,我们要超越更多互联网巨头,闯入科技的“无人区”,不能光靠“员工卖命”,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,提高生产效率,才是更重要的议题。
“996工作制”大抵也是过去与未来的争论。回顾往昔,是为了让我们不忘前人的奋斗精神,展望未来,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。我们需要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,让奋斗拼搏更合理合法、更可持续发展。
作者:徐晶卉
编辑:张晓鸣
责任编辑:钱蓓